相關文章

 

 

 

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(CCL)大幅調整,最新報127.5,按周急跌2.15%。四區指數線下,港島、九龍、新界東及新界西分別下跌0.01%、2.08%、1.05%及4.02%。其餘領先指數亦全線急跌,大型單位指數、中小型單位指數及大型屋苑指數分別下跌3.64%、1.83%及1.79%。

劈價盤擴散有待證實

CCL大幅回落逾2%,整體二手樓價回到2014年9月水平,較早前表現強勢的大型單位住宅指數亦急跌,兩者同創自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按周跌幅。新界西樓價一周更急瀉4%,對上一次錄得類似跌幅要追溯到01年7月,大型屋苑及中小型單位指數跌近2%,跌幅同創近3年新高。跌幅之大,情況甚為罕見,是否因成交量不足導致波幅擴大?還是劈價盤迅速蔓延?還需要觀察數周才可定案。由於資本市場回穩,加上聯儲局暫緩加息,應該有助樓市跌勢放緩。

市況方面,新盤混戰即將展開,吸走部份二手購買力。九龍市區有3個新盤同時開售搶客,首批開售呎價近2萬元,推出單位不多,市場消息指各盤只錄得小幅超額認購,發展商似乎放慢手腳推盤。另外,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據顯示,15年住宅落成量11,280伙,較原先估計少15%。16年私人住宅落成量預計達1.82萬伙,將創12年新高。由於經濟疲弱,資本市場累計表現不佳,置業需求延後,大量一手供應理應令樓市進一步受壓。但政府一向高估落成量,業界又極力爭取恢復七成按揭,發展商相信會因應市況自我調節,減慢建屋速度,避免樓市裂口下跌。住宅空置率跌至3.7%,創近20年新低,代表需求仍在,部份準買家轉買為租,觀望市況,等候機會入市。筆者維持CCL於117至124找到初步支持的看法。

經濟靠基建樓市支撐

香港首富李嘉誠在其集團業績發佈會上回應記者尖銳提問,直認本年香港經濟20年來最差,又以「黃台之瓜」形容香港情況,示意不要再做損害香港的事情。至於樓市方面,他認為若收入平衡可考慮置業,又籲年輕人不要炒樓云云。相信李氏「黃台之瓜」論經過深思熟慮。讀者應還記得兩年多前李氏的言論,他指政府不能施行人治及選擇性行使權力,又表示其集團要挑選一個有法治和政策公平的環境去投資。兩年來,香港經濟、人權、立法每況愈下,李氏坐言起行,遷冊及重新調配投資。回顧這番話,誰在傷害香港呼之欲出。

筆者對「黃台之瓜」則另有解讀。香港正正就是黃台種瓜,獨沽一味中港融合,缺乏國際視野,中國經濟打噴嚏,香港馬上重感冒。反觀李氏瓜田處處,業務國際化,地產、能源、基建、金融、保險、通訊、生物科技等皆有競爭優勢,又抵著輿論調整國內投資,值得香港政府深思。「黃台之瓜」僅得4個,香港經濟亦恰巧有4條支柱:轉口貿易、金融、零售服務、地產基建。轉口已是黃昏行業,金融業缺乏創新,只顧發展人民幣業務,零售市道過分依賴自由行,亦已隨著國內反貪腐步入寒冬,最後剩下的只是地產基建。所謂「何堪再摘」,李氏實則暗諷如果政府各大基建若再失誤,又把樓市推倒,香港經濟將變沒有果實的枯枝,應驗「四摘抱蔓歸」之說。

負擔能力指標需釐清

世界各國通常以投入基建應對經濟下行。香港政府亦深明此道,近年投放在基建的項目超過5千億,實屬無可厚非。但某些項目監管不力以致大幅超支,高鐵及機場第三跑道等項目,社會爭議甚廣,政府在經濟效益上未能說服市民,卻利用議會暴力通過撥款,或用非常手段繞過議會,結果只會令抗爭升級,餘下問題更難處理。政府必須與市民及議會重新建立互信,切實以市民利益考慮,說服市民公帑用得其所。

住屋方面,香港樓價極度超越負擔能力,與經濟嚴重背馳,經過8年大牛市,樓價終於回落,但政府會否容許樓價正常化將是一項重大抉擇。何為正常化?按照國際銀行的標準,成熟經濟體系的樓價超越人均年收入的6倍已屬極難負擔,現時香港是16倍左右。要樓價回復合理水平,豈非要跌六成?未必。政府首要釐清負擔能力指標,訂立適合香港的負擔能力範圍。不管以任何指標計算,幾可肯定現時樓價偏離不只三成。政府亦要堅持甚至加大力度調控直至樓價回到合理水平為止。業界給予政府的壓力正在增加,香港政府會否堅持到底?再有,如何在不大幅影響經濟下行盡快達至目標?相信大部份市民跟筆者一樣,正等待政府提供答案。◇

 

------------------

【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】
📰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👇🏻
http://epochtimeshk.org/stores

🔔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
🍎iOS:https://bit.ly/epochhkios
🤖Android:https://bit.ly/epochhkand